首页 > 数码 > 问答 > 数码经验 > 如何识脉,中医怎样把脉的

如何识脉,中医怎样把脉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02 10:06:41 编辑:安防经验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医怎样把脉的

  中医中把脉是个艺术。望闻问切四门手艺的门道很深。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具体脉象是什么病,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医怎样把脉的

2,临床如何进行脉诊的鉴别诊断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脉诊的方法有 3种: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做肾穿,排除继发因素。iga肾病的诊断 iga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与其他肾炎的临床表现没有本质差别,因此,单凭临床表现很难作出确切诊断。iga肾病的诊断必须依赖肾活检病理诊断。 1. 如何选择肾活检病例 iga肾病病理诊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肾活检的病例选择。欧美大多数肾脏病学者主张对持续性尿蛋白大于1 g/24 h的患者才进行肾活检。我们在总结分析1000余例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后发现,如果按这一标准可能会漏掉一些需要积极治疗的患者。因为有不少尿蛋白0.5 g/24 h左右的患者,已有中等度(lee氏分级ⅲ级)的病理损害。因此,我们主张在肾活检技术比较成熟的医院,只要持续性尿蛋白>0.5 g/24 h伴有镜下血尿,就可考虑肾活检。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维护正常稳定的肾功能。 尽管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感冒或扁桃体炎发作后反复出现肉眼血尿,以及血清iga/c3比值增高(>3)应高度怀疑iga肾病。 2. iga肾病标志性的病理改变 iga肾病标志性的病理改变是iga在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大多数患者同时合并c3、igg 、igm的沉积。iga肾病的光镜改变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为系膜增殖,也可表现为几乎正常的“轻微病变”,或不同部位(毛细血管内外)、不同程度的增殖、硬化。在肉眼血尿伴急进性肾功能不全的肾活检标本中常常有新月体形成,iga肾病的新月体绝大多数是半周以内的小新月体。间质小管病变与其他进展性肾小球肾炎没有明显差别。 我们的研究显示,iga肾病肾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特发性膜性肾病,而且肾小动脉病变重,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iga肾病电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系膜和旁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如何进行脉诊的鉴别诊断

3,把脉要怎么看

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把脉要怎么看

4,请问下如何把脉

有兴趣的话去书店买一本《濒湖脉学》看看,把脉不是可以用嘴来说的,而是经过几十年临床逐渐体会的
脉,又写做“脈”,小篆作脉,本义指血脉、脉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扁鹊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脉诊是一种技艺,《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即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以常衡变,以变识病,初学之时常含混不清。”徐灵胎曾说:“微茫指下最难知,各绪寻来悟治丝”,他说脉诊和治丝差不多,必得其头绪方能有条不紊。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如何把脉

你只是想知道按什么地方啊?把手心向上,看到手掌和手肘交接处有几条横纹么?然后在手腕横纹的后摸到两根筋。两根筋和外侧骨头之间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摸摸那里有动脉在跳。号脉就是摸得这里!因为脉有很多种,你也不是学医的,没法给你详细说:什么脉代表什么病!
中医把脉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如果说曾经中医的把脉都是基于几千年的经验和临床心得,那么到今天中医的经络学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有电脑经络检测系统了。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全身,有运行气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辨证识症和治疗的主要依据。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文献分析,其形成途径如下: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针刺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②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脉诊(切诊之一)是四诊的核心技术,是从事中医的人士必须掌握的,其余诸诊都是为验证脉诊服务的,这个叫做“脉症互证”,也就是说,只靠把脉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诊方法就不能准确看病。脉诊的功能和效果已经为千年的中医社会实践严格检验证实,人们也一直在使用脉诊技术诊病。中医把脉的方法是:用中间三个手指定位在寸、关、尺三部上,依次测出浮、中、沉三候脉象,一只手测三部九候,双手共测六部十八候,测得“沉浮迟数”二十八脉象。二十八脉象全面反映了经络六气的阴阳五行性能及其来源,因此根据六部脉象就可以看病和处方配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么病、病在哪里、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用什么药等等结果。中医脉诊技术提供了测量经络六气信息(二十八脉象)的方法,是现有中医和西医诸诊术中功能最全面的诊术,可以诊知所有的病气等生命信息。根据脉诊理论,古人还发明了“悬丝诊脉”的方法。例如:“测得左手寸脉强而紧,主中虚心疼;关脉涩而缓,汗出肌麻;尺脉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带血。右手寸脉浮而滑,内结经闭;关脉迟而结,宿食留饮;尺脉数而牢,烦满虚寒相持。综合上面六部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为受到惊恐忧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医理论处方配药服下,即刻泻下宿食病根(积在腹内三年的粽团脓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马上就好了”(例见易学科普名著《西游记》第68-69回记载)。经络六气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知道了六气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气所导致的现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体和意识信息。几千年以来,中医一直是用手指把脉的,靠的是医生的感觉和经验,脉象如何只有医生自己知道,十分主观抽象难懂难学。而且由于手指的灵敏度不能够感应到脉搏的细微变化,无法了解意识活动等信息。http://www.acusky.com/jingluo.htm

6,诊脉有哪些技巧

 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痹。”)我们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第四,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起初,主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内经》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这种方法,《内经》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经》、《脉经》等书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例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戌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又如对心脏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   第五,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认识,《内经》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以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学证明。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可见,古人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    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
这个问题你自己去看医书吧~!因为就中医来说~!最复杂的就是诊脉了!~诊脉不是那么好学~!也不是哪儿好说`!~这是个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的问题~!自己不会,别人说得再清楚你也不知道~!我从五岁跟我爷爷学医。现在已经27岁了~还不怎么会诊脉~!
脉,指脉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 《中藏经》也说:“脉者,谓血气之先也。”说明脉不单是血液汇聚的地方,也是气血运行的道路。心脏跳动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称为脉搏,人身气血之所以沿着脉管而源源不断地运行,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与脉相连,而脉为血之府,它们在组织上互相沟通,共同组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二是心脏的跳动,脉道之约束以及血液的质和量,三者左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这种组织与功能关系所体现的“心动应脉”而“脉动应指的形象,就称为脉象。所谓脉象,实际上是指血脉搏动所显现的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或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血、脉三者有关,同时与整个脏腑机能活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人身气之来源与肺有关,血之生化源于中焦水谷之气,血之运行归心所主,归脾所统,归肝所藏,且赖肺气的调节,而后流布经脉,灌溉脏腑,布于全身。血为阴精,而肾主藏精,中焦之营气,化赤为血都必须借命门真火的温养,而后始能生化以充养血脉。所以脉中的血流情况和表现于脉的形象,都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息息修相关。此外,血为神、气的物质基础,且血与精、气、津、液同属于水谷精微所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影响。所以血液的盈亏和血行的流滞,同营卫、津液、精神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切脉,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素问·脉要精微沦》亦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之所以通过切脉能够诊断疾病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脉为气血运行的道路,人体各脏器组织与血脉是息息相通的,而脉与心又密切相连,心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神与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故人体气血的多少,气血运行的状况,脏腑功能活是否正常,病变过程中正邪的消长等等,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于心脉。因此,通过切脉能够诊断疾病。 伤寒论中就有讲脉象的,至于细节的东西还是在了解了人体的奇经八脉,和气血运行之后在仔细研究。

7,怎么把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www.artx.cn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www.artx.cn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www.artx.cn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guji.artx.cn[ http://guji.artx.cn])-s中国古籍全录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guji.artx.cn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guji.artx.cn [中国古籍全录]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www.artx.cn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www.artx.cn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guji.artx.cn [中国古籍全录]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guji.artx.cn[ http://guji.artx.cn])-中国古籍全录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guji.artx.cn [中国古籍全录]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www.artx.cn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guji.artx.cn [中国古籍全录]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中国古籍全录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1.掌握脉的位置:位与掌侧腕横纹后挠骨骨突正侧,有名叫寸口. 2.掌握脉的分部:左手寸关尺主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主候肺脾命 3.掌握脉与呼吸的关系: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呼一吸跳至五之. 另,主要以<><>为学习资料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接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丸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我国脉学的外传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①以后又传到阿拉伯。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我国脉学影响。公元十四世纪,我国脉学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并且特别引述了《脉经》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1612—1659)曾经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铜版,描述我国脉法。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英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1649—173)受我国《脉经》的影响而研究脉学,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十七世纪以后,西方译述我国古代脉学著作达十多种
中医把脉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如果说曾经中医的把脉都是基于几千年的经验和临床心得,那么到今天中医的经络学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有电脑经络检测系统了。 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全身,有运行气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辨证识症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文献分析,其形成途径如下: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针刺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②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脉诊(切诊之一)是四诊的核心技术,是从事中医的人士必须掌握的,其余诸诊都是为验证脉诊服务的,这个叫做“脉症互证”,也就是说,只靠把脉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诊方法就不能准确看病。脉诊的功能和效果已经为千年的中医社会实践严格检验证实,人们也一直在使用脉诊技术诊病。中医把脉的方法是:用中间三个手指定位在寸、关、尺三部上,依次测出浮、中、沉三候脉象,一只手测三部九候,双手共测六部十八候,测得“沉浮迟数”二十八脉象。二十八脉象全面反映了经络六气的阴阳五行性能及其来源,因此根据六部脉象就可以看病和处方配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么病、病在哪里、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用什么药等等结果。中医脉诊技术提供了测量经络六气信息(二十八脉象)的方法,是现有中医和西医诸诊术中功能最全面的诊术,可以诊知所有的病气等生命信息。根据脉诊理论,古人还发明了“悬丝诊脉”的方法。例如:“测得左手寸脉强而紧,主中虚心疼;关脉涩而缓,汗出肌麻;尺脉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带血。右手寸脉浮而滑,内结经闭;关脉迟而结,宿食留饮;尺脉数而牢,烦满虚寒相持。综合上面六部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为受到惊恐忧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医理论处方配药服下,即刻泻下宿食病根(积在腹内三年的粽团脓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马上就好了”(例见易学科普名著《西游记》第68-69回记载)。经络六气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知道了六气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气所导致的现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体和意识信息。几千年以来,中医一直是用手指把脉的,靠的是医生的感觉和经验,脉象如何只有医生自己知道,十分主观抽象难懂难学。而且由于手指的灵敏度不能够感应到脉搏的细微变化,无法了解意识活动等信息
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痹。”)我们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第四,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起初,主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内经》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这种方法,《内经》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经》、《脉经》等书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例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戌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又如对心脏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  第五,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认识,《内经》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以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学证明。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可见,古人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 
文章TAG:如何识脉如何何识中医

最近更新

数码经验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