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免关税的增值税怎么算,增值税的免税和退税是怎么算的啊

免关税的增值税怎么算,增值税的免税和退税是怎么算的啊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7-15 05:28:37 编辑:税务知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增值税的免税和退税是怎么算的啊

免税对应的进项要转出,不产生完税行为;退税针对的是正常计税后在完税那个时间点的处理方式,包括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
您可以看一下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有关于不同企业出口退税的政策。

增值税的免税和退税是怎么算的啊

2,免税销售的增值税如何核算

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法定减免(会计上称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没有明确。实际工作中企业对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法定减免的增值税无需作任何专门的会计处理,正如新《企业会计准则》本身就没有对此作出任何会计处理规定一样。 2、但对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福利企业)要作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免税销售的增值税如何核算

3,出口免抵退企业增值税税负怎么计算国税要求的税率是多少

增值税税负是指当年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与当年全部收入的比率;出口免抵退企业增值税税负=(当年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抵减内销的应退税额)/当年全部收入(出口+内销)至于 国税要求的税率 如果指的是行业平均税负的话,要根据当地的情况。税负率:由于地区差异,相同行业在不同的地区,略有不同。具体可与当地同行或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咨询。
税负=销项金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出口免抵退企业增值税税负怎么计算国税要求的税率是多少

4,免税商品的增值税如何计算

进销项都不做处理。不需要。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以申请抵扣进项税,用于生产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产品的再做进项转出。增值税应税收入应提销项
1、原木成本25万元,其中8%运费计算所得2万元2、原木属于木农的自产自销产品免税,购进时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可以按照13%抵扣进项税额,因此进入成本的是87%,运费7%抵扣,进入成本的是93%。3、原木的进项转出:23/87%*13%=3.44 运费的进项转出:2/97%*7%=0.144、3.44+0.14=3.58

5,怎么计算企业销售免税物品的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直接按免税处理即可。一般纳税人,其免税货物是不予抵扣进项税的。假如当初购进是已抵扣,要在出售时做进项税转出处理:应转出进项税=当期进项税额*(免税销售额/销售总额)*100%
免税企业就别费劲计算进项税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 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其中涉及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仅指专用于上述项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不动产。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属于个人消费。

6,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怎么算

不纳消费税的进口货物的增值税=(关税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钠消费税的进口货物的增值税=(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税率
进口货物的增值税与内销货物增值税的区别在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不能抵扣任何税额。 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 = 组成计税价格 ×适用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 = 关税完税价格 + 关税 + 消费税税额 如果进口货物不同时缴纳消费税,其组成计税价格为: 组成计税价格 = 关税完税价格 + 关税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输出国对输出境外的货物免征其在本国境内消费时应缴纳的税金或退还其按本国税法规定已缴纳的税金(增值税、消费税)。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享有出口退税权的企业,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主要是外贸公司和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另外还有出口量较小的一些特殊企业,如外轮供应公司、免税品公司等等。目前这类企业约为10万户。今后随着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办理出口退税的企业户数将逐渐增加。 享受退税的出口货物,除免税货物、禁止出口货物和明文规定不予退税货物外、其他货物都可享受退税政策。退税的税种为增值税和消费税。从2004年起,增值税的退税率共有5档,分别是17%、13%、11%、8%、5%,平均退税率为12%左右。消费税的退税率按法定的征税率执行。 出口退税主要实行两种办法:一是对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税和退税的办法,即对出口货物销售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出口货物在前各个生产流通环节已缴纳增值税予以退税;二是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对出口货物本道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出口货物所采购的原材料、包装物等所含的增值税允许抵减其内销货物的应缴税款,对未抵减完的部分再予以退税。 出口退税的税款实行计划管理。财政部每年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出口退税计划,同国家税务总局分配下达给各省(区、市)执行。不允许超计划退税,当年的计划不得结转下年使用。 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全部实行计算机电子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申报、审核、审批,从2003年起启用了“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对企业申报退税的报关单、外汇核销单等出口退税凭证,实现了与签发单证的政府机关信息对审的办法,确保了申报单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税种分类 根据现行税制规定,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税种是流转税(又称间接税)范围内的增值税、消费税两个税种。 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税款是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和应缴纳的消费税。 流转税是泛指所谓以商品为特征对象的税种。就我国现行的税制而言,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1、一般贸易 (1)计算公式: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税率 (2)以上计算公式的有关说明: ①当期进项税额包括当期全部国内购料、水电费、允许抵扣的运输费、当期海关代征增值税等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②外汇人民币牌价应按财务制度规定的两种办法确定,即国家公布的当日牌价或月初、月末牌价的平均价。计算方法一旦确定,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更改。 ③企业实际销售收入与出口货物报送但、外汇核销单上记载的金额不一致时,税务机关按金额大的征税,按出口货物报关单上记载的金额退税。 ④应纳税额小于零的,结转下期抵减应交税额。

7,请求帮忙翻译一下增值税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两年多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笔者现将“免、抵、退”税计算方法简介如下并举例说明。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  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2003年1—3月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一月份,期初增值税留抵5万元,购进原材料等货物5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销售额3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1200万元。  ①外购原材料、备件、能耗等,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5850000  ②产品外销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1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00  ③内销产品,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0  ④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0×(17%-13%)=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80000  ⑤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51-(85-48)-5=9(万元)>0,仍应交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14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40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贷方余额为90000元。  2、二月份,外购原材料、燃料等支付价款85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44.5万元;内销货物取得不含税销售额300万元;出口销售货物取得销售额500万元。  ①采购原料、出口及内销的会计分录与1月份类似,不再赘述。  ②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500×(17%-13%)=2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0000  ③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300×17%-(144.5-20)=-73.5(万元)  ④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500×13%=65(万元)<73.5(万元),可全部申请退税  ⑤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65万元  免抵税额=0  期末留抵税额=73.5-65=8.5(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6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50000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85000  3、三月份,免税进口料件一批,支付国外买价300万元、运抵我国海关前的运输费用、保管费和装卸费用50万元,该料件进口关税税率20%,料件已验收入库;出口货物销售取得销售额600万元;本月无内销。  ①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300+50)×(1+20%)=420(万元)  借:原材料 420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关税 700000  ②出口的会计分录与前2个月类似,不再赘述。  ③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420×(17%-13%)=16.8(万元)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0×(17%-13%)-16.8=7.2(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72000  ④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0-(0-7.2)-8.5=-1.3(万元)  ⑤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420×13%=54.6(万元)  免抵退税额=600×13%-54.6=23.4(万元)  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1.3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23.4-1.3=22.1(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13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2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34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通过实务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中,计算“当期免抵税额”主要是为了账务处理的需要。因为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  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免抵税额即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的数额,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在财务处理时将无法平衡。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会计核算,是涉税会计处理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财务人员除了认真学习和研究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政策规定外,还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其退(免)税的计算,包括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免抵退税的计税依据(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记账时间、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入账依据、记账汇率的确认)以及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在计算当期应退税额时,主要是比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取其小者。笔者认为,运用好“免、抵、退”税方法的关键是对基本步骤、思路要清晰。现对其步骤作以分析,供大家参考。基本步骤可分五步:  第一步 “剔”按征退税率差计算当期不得抵扣的税额;  第二步 “抵”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第三步 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第四步 “比”确定当期应退税额;  第五步 “挤”挤兑出当期免抵税额。如果有免税进口料件,还要在第一步和第三步中计算各自的抵减税额。若能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将有助于各位同行对“免、抵、退”税的会计核算工作。  【案例一】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的产品除内销外,部分出口到美国。2005年3月份的有关资料如下:  1、上期留抵税额20000元  2、购进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700000元,税款119000元,款项已支付,该进项发票已认证通过。  3、内销产品一批,含税收入为585000元,款项已收到。  4、报关出口产品一批离岸价为50000美元(外汇牌价为1:8.3),单证齐全。  5、出口货物征税率17%,退税率13%。  【免抵退税的会计核算如下】  ⒈购进原材料  借:物资采购 7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19000  贷:银行存款 819000  入库  借:原材料 700000  贷:物资采购 700000  ⒉内销货物  借:银行存款 585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 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  ⒊出口货物  实行“免、抵、退”税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销售收入不计征销项税额。离岸价折合人民币415000元(50000*8.3)  借:应收外汇账款 415000  贷:出口产品销售收入 415000  ⒋计算出口货物不得抵扣的税额(进项税额)  当期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50000*8.3*(17%-13%)=16600(元)  转征退税率差计入出口货物销售成本  借:出口产品销售成本 166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6600  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不予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85000-(119000-16600)-20000=-37400(当期留抵税额)  ⒍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50000*8.3*13%=53950(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37400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53950-37400=16550元  借:应收出口退税——增值税退税 37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 1655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53950  ⒎计算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办法后有关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附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25号)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将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因此,提醒纳税人对抵免的增值税额还应该计算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城建税=免抵税额*7%=16550*7%=1158.50(元)  教育费附加=免抵税额*3%=16550*3%=496.50(元)  借: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165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1158.50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496.50
文章TAG:免关税的增值税怎么算关税增值增值税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